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重新披上锦绣绿装
8月7日下午,火辣的太阳逐渐收敛刺眼的光芒,扛起锄头、戴上草帽,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今年60岁的村民叶兴发直奔脐橙基地,看着碧绿色的果子挂满枝头,他充满期待:“再过2个多月,脐橙就要迎来采摘季嘞。”
种植了3000株脐橙苗,家里盖了新房……叶兴发细数着这几年生活的变化,眼神中闪着希望的光芒。而在几年前,叶兴发还是因生态破坏被迫搬迁的众多村民中的一员。
生态为何被破坏?村民又如何搬迁回村?故事要从当地矿山开采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小洞村的矿区盛产煤矸石,随着长期无序开采,矿区大面积表土裸露、水土流失,山体植被、地质地貌严重受损,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每逢下雨天,黑水顺着山谷流到小河,再汇入当地的饮用水源中,许多村民因此被迫搬迁。到2010年左右,小洞村小溪坑组从最初的50多户到只剩9户人家。
痛定思痛,2015年,兴国县将小洞村的煤矸石矿区彻底关停;2020年,兴国县探索市场化矿山修复治理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想方设法偿还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欠账。
兴国县选择东村乡小洞村为试点,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国有、集体、民间资本,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广泛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后,再将生态收益和资源权益回馈企业。兴国县引进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投资4600余万元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小洞村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市场化矿山修复项目。
“我们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及水土情况,通过坡面修整、修建生态排水沟、喷播草籽、种植树木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又恢复了植被,美化了景观,曾经的‘生态伤疤’重新披上了锦绣绿装。”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国土综合整治院副院长钟飞翔说。
据统计,该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800余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林草覆盖率达90%,矿区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村民又陆续搬回了村里。
夕阳的余晖洒落林中,树木仿佛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日子会越来越好。”叶兴发爽朗的笑声在山间回荡。
作者:焦俊杰 文/图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张宇 校对:敖雯菲
审核:张月华 何承健
监制:谢华容
总监制:魏凡翔
您可以通过进入“模范兴国APP”“我的”菜单栏,点击“投稿”进行投稿。您的作品将有机会登上模范兴国APP和兴国发布微信公众号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单位(许可证编号:36120210021)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