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岁月,波澜壮阔,铭心刻骨。
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辉映未来。
85年前,中国革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8.6万红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他们过草地、翻雪山、越天堑、渡险关,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
7月20日,在江西老红军影像展,一名小学生激动地指着一张红军照片说:“妈妈你看,红军!我从课本上看过他们的故事。”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句句遒劲的题词,再次将赣鄱大地的红色记忆激活。原来,英雄一直都在,红军精神从未走远。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江报直播室》记者走访3位江西籍或在江西工作过的老红军和他们的亲朋故友,听他们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舍生忘死的先烈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7月24日,杜宏鉴老人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7月23日,曾广昌老人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和坎坷经历。
与革命伴侣傅雨田同志共同度过烽火岁月的邵芳同志。本图由受访者提供
7月20日,一名小男孩在家长陪同下参观江西老红军影像展。
勇敢之心:缴支步枪当红军
人物简介:杜宏鉴,1915年生,吉安市吉水县人。1929年9月参加革命,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6军团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卫生部司务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画面一)大暑时节,阳光灿烂。7月24日上午,在九江市人民路423号老干部休养所院内,记者见到了105岁的老红军杜宏鉴。进门后,杜老热情地把我们引到客厅,拿出笔和本子请我们留下相关信息,这是他长期革命实践养成的良好工作习惯。听记者说明来意后,这位百岁老人神情凝重,一字一句地讲述80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生死行军。
杜宏鉴:1933年5月,第三次反“围剿”时,我作为游击队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步枪,成为红军独立三团的一名战士。1935年7月,红17师50团在湖南龙山县招头寨和湖南军阀激战。在团长、连长牺牲的情况下,我作为指导员带领连队冲锋,右手腕不幸中弹。因为部队缺医少药,伤口一直没有痊愈,直到1938年3月到达陕北时,伤口再次化脓,伤情日益恶化,经手术取出弹头,从此留下残疾。
由于在战斗中负伤,我被安排到17师无线电总队任政治指导员。爬雪山时,我把一个战士送的两块牛皮裹在身上御寒,凭着一根辣椒翻过三座雪山;过草地时,我们吃的是野菜,嚼的是牛皮。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如不奋勇前进,就有死亡的危险。由于缺衣少食,部队人员体力不断削弱,生病掉队的人增多,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跟着大部队,跟着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钟祥焱(九江市老干部休养所所长):我为杜老服务已超过30年,他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首先,杜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思想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杜老保持了红军的革命优良传统,在我们所里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第三,杜老离休以后发挥余热,关心下一代,经常以顾问的身份参加学校、社团、部队等的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
忠诚之心:永远都要跟党走
人物简介:曾广昌,1915年生,赣州市兴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随红1军团2师4团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历任红1军团2师4团卫生所长、热河省林西分区医务处主任、济南第六野战医院副院长等职。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画面二)“曾院长,我给您读一下今天的《解放军报》。”7月23日上午,记者见到曾广昌老人时,江西省军区赣州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刘国洪和护士长刘会珍正陪他一起看报、聊天。今年105岁的曾老身体状态不错。渡湘江、翻雪山、过草地……说到80多年前的革命故事,老人目光矍铄,神情坚定。
曾广昌:1932年8月,村里“扩红”一个连到兴国补充团,我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湘江战役是打得最苦、红军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其中一名头部、胸腹部都被炸伤的伤员是我的老乡,我一边抢救一边喊着他的名字,可他还是牺牲了。作为卫生队长,最痛苦的就是没药。土城战役时,红4团与敌军进行了反复对峙和白刃战,有三四十个重伤员需要锯胳膊锯腿,可我们没有麻醉药,连消毒的酒精也没有,只能用从土豪家中灌来的烧酒为伤员消毒,同时让伤员喝醉,醉后进行手术。
走出草地后,我因右腿溃烂引发高烧不退,到达宁夏固原县清集大庄时,被组织安排到一户姓张的群众家里养病。虽然与当地群众有了深厚的感情,但要回到部队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病好些后,我就开始寻找部队,途中给人放过羊、做过短工、学过木匠、讨过饭,最终遇上了寻找失散红军的小分队,才回归部队。我是老红军,就要一辈子跟着党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刘国洪(江西省军区赣州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学习老红军的革命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学习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排除一切困难、坚定听党指挥、不忘革命初心的这种精神。它启示我们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真抓实干,把个人的理想跟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定之心:巾帼也有报国志
人物简介:邵芳(原名董范,曾用名邵方),1922年生,河南省荥阳县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历任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直辖长春市委财贸部干部处长,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校长,中共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政协副秘书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画面三)“孕育朝阳夕阳红,恩德万物耀苍穹;光山裕海辉明月,凤舞龙翔七彩情。”7月24日,刘国藏在井冈山上写下《礼赞夕阳》诗词一首,诗中赞扬的便是像邵芳一样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红军战士们。回忆起结识邵芳夫妇50多年来的往事,刘国藏感触颇多。
刘国藏(原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邵芳同志,是中共江西省委原书记傅雨田同志的夫人,是百团大战中壮烈殉国的八路军最高将领董天知的胞妹。因“文革”前后曾两度任傅雨田同志的秘书,我对邵老了解较多。1937年4月,刚满15岁的邵芳,瞒着父母,偷偷离家到达山西太原,投奔大哥董天知。参加革命后,邵芳进入以军政训练闻名的山西新军女兵连,认真学习,刻苦训练,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将青春融入中华民族最壮丽的事业中,成为抗日激流中的一朵浪花。
邵老今年已经97岁,病中仍不断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80多年来,她追求革命和进步,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困苦、流血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邵老的品德精神,正如无数老红军一样,对后人,尤其是青少年,有如夕阳与朝阳的转换、传承,令人感佩、敬重,值得永远学习、发扬。
傅平(邵芳儿子):我对母亲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简朴和严苛,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不能搞特殊化,要做普通老百姓。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作为高干子女的我们,绝没有一星半点的特殊,为了弥补粮食定量不足,总把粗糠用细箩过筛掺在米里煮成饭。1978年12月,父母到江西任职,我一家四口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依旧很简朴。
我也曾埋怨父母对子女和孙辈太过苛刻,今天回想起来,他们给我的爱,是不露痕迹、深入骨髓的。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的初心和使命,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
(画面四)7月20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江西老红军影像展”开展第三天,前来观展的市民络绎不绝。此次展示的327位老红军影像照,是由南昌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戴廷耀利用4年多的时间,走访22个省、市、自治区拍摄的。他说,老红军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为国为民、不计名利的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徐泽帆(化名,南昌市某小学学生):我今年刚好上六年级,学了毛泽东爷爷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红军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很伟大,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像红军一样勇敢、坚强的军人。
周琴(化名,南昌市民):老红军影像展对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双休日我带孩子过来看展,就是为了让他近距离地了解真实的历史,希望红军精神能在下一代身上更好地传承下去。
康京华(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举办影像展的初衷,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重要讲话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要求;二是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好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形成鲜明江西特色。327幅照片和题词,向我们展示出老红军质朴的初心、坚定的信念和对下一代殷殷的嘱托。
甘根华(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当前要传承红色基因,一是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三是要感恩奋进、担当实干,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答好“时代之问”,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更大业绩;四是要干好本职工作,为奋力开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新征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杨 莹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 莹 实习生 邹俊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