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的教富村,每当夕阳余晖映照之际,总有一位老人佝偻着身躯,脚踏门沿,深情遥望着远方的弯弯山路,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才莲,你还好吗?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在家里等着你呀……”在无尽的思念中,老人等啊,等啊,一等就是70余个春秋!
1920年初春,年仅9岁的池煜华“嫁”到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成了李才莲的“童养媳”。1928年除夕,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第三天,丈夫便离家参加革命。那时,18岁的池煜华只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而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已经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
李才莲
婚后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池煜华用稚嫩的肩膀,一边维持一家老幼的生活,一边挑起家乡革命的重担。白天,她下地耕田,上山砍柴;晚上,她赶做军鞋,扩红支前,先后担任了中共杨殷县委巡视员、中共鳌园区妇女部长等。她用积极的工作,来冲淡对丈夫刻骨的思念。
1933年夏天,池煜华步行三天,前往宁都县探望担任江西省儿童局书记的丈夫。分别时,李才莲赠给妻子一面小镜子,叮嘱她说:“如果哪一天,有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回来接你。”池煜华接过丈夫手中的镜子,庄重地点了点头:“放心吧,我等你!”1934年秋,中央主力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李才莲被任命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红军长征后,敌人叫嚣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中央苏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池煜华听说李才莲在瑞金打游击,便决定去寻找丈夫。但她踏遍了整个闽赣山区,翻山越岭,逐村逐寨、挨家挨户地寻访了一年,还是没有找到丈夫。她只好回到家里,等候丈夫胜利归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没有李才莲的任何消息,池煜华始终放心不下丈夫。于是,她请人代笔,写信给苏区时就熟悉的蔡畅大姐,查询丈夫的下落。蔡畅大姐让全国妇联的同志给池煜华写了一封回信:“由于时间久远,了解李才莲的下落,需要一定的时间。希望你在家里努力工作,耐心等待。”坚强的池煜华没有辜负蔡大姐的期望,她在家里勤奋工作,积极生产,先后担任了茶园乡妇女主任和农业合作社社长,各种奖状贴满墙壁。她多么希望丈夫回来,与她分享努力赢得的荣誉,可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在那沧桑守望的岁月里,每天清晨,池煜华总要对着丈夫送给她的镜子,梳理她长长的思念;傍晚,总要脚踩门沿,眺望远方的山路。10年、20年过去了,她带大了养子,拉扯大了丈夫的5个弟妹。30年、40年过去了,她为丈夫的祖母、父母养老送终。乌黑的青丝被岁月风霜染成了满头白发,高高的木门坎上踏出了一道深深的豁口。朝朝暮暮,秋去春来,为了一句庄重的承诺,伴随她的是26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孤独和思念。天天站在老屋门槛上眺望的池煜华,也仿佛化作了一尊红土地上永恒的“望夫石”……
池煜华
而在悠长时空的另一端,池煜华苦苦等了一辈子的李才莲呢?1935年5月,年仅22岁的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但池煜华始终不相信丈夫牺牲的消息,每天执着地唱着《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的悠悠山歌。直到老人迟暮之年,她还挣扎着来到烈士英名碑前,颤巍巍地摸索着23179名烈士的英名,从中寻找着丈夫的名字。
老人走了,陪伴着她的依然是那面被岁月斑驳了的老镜子。她用一生的韶华来兑现一句庄重的诺言。一个“等”字虽然平凡,却让世间许许多多的山盟海誓、风花雪月变得黯淡、变得肤浅。池煜华那瘦弱的身躯,是千千万万苏区人民的缩影;她那双深情守望的眼睛,永远闪烁着苏区干部献身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
(故事摘选自2018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永恒的初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