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 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芒

李良,男,江西兴国人,1988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兴国县委组织部远程办主任,2015年9月开始担任长冈乡秀水村第一书记,2016年1月1日任长冈乡园塘村第一书记。期间,李良同志沉得下心、扎得下根,踏实苦干、乐于奉献,两头兼顾、创先争优,各项工作得到群众和上级的充分肯定。2017年初,园塘村实现整村脱贫,该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16年度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先进村”,该同志获评2016年度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兴国县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沉下心,扎下根,调查研究弄清“怎么扶”。作为机关下派的第一书记,李良沉下心思,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工作实情。找准“切入点”。报到当天,他就召集村“两委”干部、在家党员、群众代表讨论园塘村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之后,又扎下根来进村入户,调查摸清了园塘村“老烟区”、产业单一等“病症”,提出以“一区一带一路”为抓手,努力建设和谐秀美“园塘新村”的总目标。把握“结合点”。他组建以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为主的微信群,并经常通过微信群开展学习讨论,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村里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支持。作为第一书记,他能正确处理指导与领导的关系,做到“到位不越位”,工作始终围绕村“两委”大局。他严格遵守驻村工作纪律,坚持吃住在村,按规定缴纳伙食、住宿费用,绝不给村里增加负担。落实“关键点”。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道工序”。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六个精准”,担任园塘村第一书记后的1个月内时间,他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六个一”、精准识别“七步法”工作要求,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核实情况,对全村68户贫困户进行再次核查,全面规范整理内业资料,扫清第一道障碍,使园塘村精准扶贫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干实事,实干事,精准扶贫取得“真效果”。李良工作踏实有干劲,他常说,“我现在是园塘村的一份子了,作为园塘人我一定要为乡亲们多做事、干实事,让大家早日脱贫。”党建扶贫扎实推进。作为县委组织部下派的第一书记,他注重发挥自身组工干部的优势,探索实行了“党建+精准扶贫+产业富民”发展思路,建立“班子成员+贫困户”和“党员致富能人+贫困户”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模式,通过抓实党建促进抓紧脱贫。如,在村党支部引领下,胜平种植合作社将20户贫困户吸纳入社,种植脐橙200余亩,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由党员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消除顾虑。争资争项成效显著。他积极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向上争取资金,2016年共争取各类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全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民生工程。如,为36户贫困户办理“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180万元;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94.68万元用于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16万元修建杨兴—杨富公路护坡;争取资金新修通组路4987米,将全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公路全部硬化;争取10万元为贫困户钟科达、张云秀建设保障性住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在他的带领下,较好地解决了园塘村雨水天“内涝”和路窄“拥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针对“内涝”问题,他多次前往水利、扶贫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修整翻新了村里10条水渠、2座水圳。针对部分路段路窄容易拥堵的问题,他争取长冈水库灌区改造项目将部分通组公路进行扩宽,在解决全村1920亩田地灌溉难题的同时,还解决了村里逢年过节交通拥堵问题。

肯吃苦,能吃苦,甘于奉献做到“两不误”。李良始终牢记第一书记的“职责使命”,同时又不忘“远程办”的“本职工作”,坚持两头兼顾,但从不叫苦叫累,甘于默默奉献。注重“弹好钢琴”。他牢记自己组工干部身份,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主动将村里的党建业务担了下来。2016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园塘村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支部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等工作有序开展、全面规范,并且还有10名在家党员主动领岗上岗发挥作用。善于“汲取养分”。作为“远程办”主任,他珍惜和群众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坚持反思自身党员电教工作的问题和不足。他说,“以前拍电教片总是躲在办公室写脚本,写完后再去拍,结果是拍出来的片子总是少那么点东西,现在终于知道了问题根源,就是深入群众不够,以后要不断加强。”努力“创先争优”。2016年5月,在接到拍摄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片的任务后,他克服“远程办”仅有2名工作人员的实际,利用晚上时间和同事商量拍摄工作,并认真汲取自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鲜活经验,以精准扶贫工作视角拍摄了《大山深处种思想》电教片,最终获得全市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片第二名的好成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