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校长准备去“上大学”,临别赠言……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得未来的大考”“在我看来,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2021年,时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的唐江澎,在全国政协会议“委员通道”上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几段掷地有声的金句,全网刷屏,被誉为“教育好声音”。两年后,60岁的唐江澎退休了——用他的说法,是从耕耘半生的学校“毕业”。

6月下旬,他最后一次以校长身份出席省锡中的毕业典礼,做了正式的告别演说。出人意料的是,他透露自己将暂别中学教育一线,退休后的计划是“上大学”。

唐江澎出生于秦岭怀抱中的陕西省洛南县。1979年,17岁的唐江澎参加高考,考出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却因为身体条件受限,未能被大学录取。当地教育局长识才、惜才,写了张字条,把他推荐到县里的民办中学当辅导教师,唐江澎就这样开启了教育生涯,同时通过电大、进修等方式持续学习。

1993年,唐江澎南下进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06年接任该校校长,推行全面的教育改革,直至2023年退休。他在告别演讲中动情地说:“这17年,我们只做成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把省锡中变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他“官宣毕业”前夕,无锡市惠山区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聘请他担任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对此,唐江澎表示:“我更多地认为这是一个荣誉称号,我会尽我所能给予智力和资源上的支持。”而他自己,更希望在卸任之后弥补“一生的缺憾”,亲身去体验大学生活。

在采访中,唐江澎向南都、N视频记者透露,他曾考虑去攻读一个教育管理相关的博士学位,但最终还是决定以类似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大学平台上组建团队,专注于研究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此外,他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当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反映到升学的竞争,引发全社会对于“分数”的焦虑,而唐江澎坚定地说,教育焦虑不能挤压“常识”,这个常识就是:教育的原点和根本要旨是“成全人”、促进人的幸福。在他执掌的省锡中,毕业班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节艺术课,每个教室后面有“图书馆”;他设立了校长特别提名奖以鼓励“多样化的优秀”,用制度设计化解“补课依赖症”,告诉学生“优雅地生活”与经济地位无关。

他说:“教育是塑造未来的事业。如果我们对明天还有坚定的信心,那就应该让今天的教育发生一些变化。”

唐江澎。

【对话唐江澎】好的教育应该让人明白什么是幸福

南都:你刚刚为新一批准大学生作了临别赠言,自己也准备去“上大学”了。很好奇,你心目中“好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何在?

唐江澎:我觉得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是在教育的链条里边,为人们实现自己的幸福来服务的,只不过大学就是在专业技能上更为强化一些,让人今后能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赢得幸福,其实就是这回事。

现在我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很难形成有意义的共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幸福的认知,差距太大了。有些人认为幸福就是“钱多一点、工作好一点”,可这未必就是幸福。所以我在不久前的告别演讲中推荐了三本书: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钱穆的《人生十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所写的《摆渡人》。这三本书都是在谈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人的幸福。

南都:能说清楚幸福是什么,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唐江澎:我们的教育,应该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因为当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就必须谈到“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幸福”。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教人“无限地拼搏”,以一种非常功利的、“科举式”的“出人头地”为导向,把社会和职场都看成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实际上,这种教育所导向的并不是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而是变本加厉、更不择手段的生存竞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到雅典的奢侈品市场闲逛,看到那么多美玉、那么多珠宝,回来之后大发感慨,说了一句让我一直很震惊的话,他说:“哎唷,我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如果我们是另外一种心态,一看到好东西就说,“哎呀乖乖,我什么时候才能把它们据为己有?”这不就陷入不幸了吗?变成你的,又怎么样?你最后成了一个珠宝的看守者,还成天惴惴地怕被人偷了、被人抢了,你这能幸福吗?

创新课程让中学生填报专业不茫然

南都:前段时间高考生报志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你在省锡中开展的改革,让学生们从高中阶段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你认为这种做法可以移用到更多地方吗?

唐江澎:肯定可以的呀。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说,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清晰地知道未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是要让他们了解,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人生路向的选择。

我们是按照专业大类来说的,比方说你是要当新闻记者,还是要做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具体的事情是不好规划的,但你要知道的是,你今后想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那么大体上,阅读、观察、查资料、写稿子等,就是你未来的生活方式。

2023年6月,唐江澎受聘为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南都:就是说,学生要知道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所在的大致方向。这一点如何在中学阶段实现呢?

唐江澎: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典型学习方式”。

以前在中学里,所有学科的学习方式都是做题,学语文、历史是做题,学数学、物理也是做题。现在我们学校,把各种专业分成了七个大类,按照这七大类所对应的学习方式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一下自己适不适合。

南都:具体是哪七类呢?

唐江澎:第一类是比较泛化的,我们所说的社科类,包括你们当记者,还有今后学语言、搞翻译,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等,都是这一类里的。我们就可以给你开一些课,看你能不能胜任写文章、写论文这些事情。

第二类是经济、法律、管理这类的。我们就会开设财经课程、模拟法庭等,让你去体验。

第三类就是理科竞赛、建模这些;第四类是工程与实验相关的;第五类是艺术与设计;第六类是生命与医学;最后一类是体育。

南都:开展的成效如何?比如今年的毕业生,基本都知道自己要报什么大学专业了吗?

唐江澎:我们有做一些统计。在他们进学校的时候,偏向于艺术类的学生大约占38%,偏向于工程类的只占11%左右。等到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工程类的增长到43%,艺术类的一下子掉到3%-5%。还有一个增加比较多的是医学类,刚上高中的时候,大概只有3%、4%的人想学医,毕业时想学医的人数,近几年一直在15%左右。

唐江澎。

南都:可能因为很多同学原本对医学专业缺乏了解。

唐江澎:是的,我觉得让中学生对大学的专业有正确认知,这一点很重要。

还比方说我在做的一个扶贫计划,就是我带着陕西的8所县中搞了一个“1+8联盟”。其实我觉得他们最应该开出来的课程,就是让他们的学生对陕西省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高校有切实的了解,因为山里的孩子往往不愿意报农学。学校应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农学、林学、育种学是什么,实际上“农业+工程”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行业,这个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相信终身学习会成为我国社会的常态

南都:你在退休之后选择了“上大学”。在你看来,怀抱“终身学习”理念的成年人,在我们国家会不会越来越多?

唐江澎: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多。细想起来,我觉得至少有三种可能的类型。

第一种就是,对自己选定的职业再进行提升、提高,这应该算很常见的。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老师再去读个博士学位,回来就可以做更前沿的研究。

第二种是转换式的,感觉对自己原来的专业不是很有热情,倒是对另一个领域兴趣很大,那就换一个专业再读一下。

第三种,可能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人生多一段经历,让自己的生命更丰富、充实。

其实,我也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我甚至想过用几年时间去拿一个博士学位。只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这个外语水平肯定不行,我还不太愿意去当一个外语过不了关的“水博士”。

南都:可能大部分人还是默认,“读书”就是从小学到年轻的时候为止,很少有人到中年之后,再去接受正规大学教育,所以国内的高校也很难考虑到中老年学生的实际需求。

唐江澎:是啊。如果确实能在我这儿开个先例,我就真正能去读了(笑)。

南都:今年秋天进入大学,你有什么打算呢?

唐江澎:其实我“上大学”,主要是想找这样一个平台,约集一些人,一起来研究我在中学校长的位置上无法研究透的、关于当代基础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方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其一是,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理论工作者说的是理论工作者的话,实践工作者说的是实践工作者的话,两者之间的联系不紧。其二是,顶层想的东西,和基层做的东西,中间的隔膜也比较大。第三个问题是,国内和国际打通不畅。

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视域,还没有办法做到放眼全球。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比我们长多了,这是一个基本事实:17世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已经走出校门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年才创办,到现在也才1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在时间上的差距,有些东西,人家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这个事情确实是我们要做的。

所以,我想基于这几个点来选一些问题做研究,未来,也许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再发声。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敖雯菲   校对:黄    清

审核:何承健   监制:谢华容

总监制:魏凡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