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雷暴哮喘#登上微博热搜。什么是“雷暴哮喘”?雷雨天真的容易出现哮喘症状吗?
呼和浩特
“雷暴哮喘”患者排长队
9月3日,一场暴雨过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许多患者突发哮喘,医院人满为患。
网传视频显示,在呼和浩特多家医院,哮喘患者排起长队,医院大厅里也挤满了人。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工作人员称,一天时间里,来看哮喘的有800多人。
据医生介绍,在花粉浓度较高季节出现雷雨天气后,过敏体质人群易出现“雷暴哮喘”,这次雷雨引发的“雷暴哮喘”,患者遍及各个年龄段。
雷电+花粉=雷暴哮喘?相关报道随即引发网友关注,话题#雷暴哮喘#登上微博热搜。
北京接诊多例
“雷暴哮喘”患者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不止呼和浩特,近期北京也接诊了多例“雷暴哮喘”患者。
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告诉记者,近几日,该院已接诊了6例“雷暴哮喘”患者。
“这次暴雨后,我的整个呼吸道都发紧,尤其是打雷的当晚和第二天,都出现了明显的哮喘症状。”9月5日,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一名被确诊为“雷暴哮喘”的患者告诉记者,过去下雨时鼻炎的症状会相对减轻,这次却明显加重了。
9月5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外,过敏患者等待诊疗
如何预防“雷暴哮喘”?
什么是“雷暴哮喘”?王学艳介绍,在雷雨天,风把花粉、霉菌等过敏原上扬,被雷击后,这些过敏原被击碎成更小的颗粒,更容易被人体吸入。过敏患者出现或加重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哮喘症状,这被称为“雷暴哮喘”。
在王学艳看来,“雷暴哮喘”已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病症,很多过敏患者在雷雨天气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症状加重,数日难愈。
“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秋季花粉过敏的高峰期,预计还要持续2周到3周。”王学艳提醒,已确诊花粉过敏的患者需规范用药,未确诊的患者勿将花粉过敏错认为感冒,延误治疗。一旦进入雷雨天气,过敏患者应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加强防护,注意佩戴口罩及防护眼镜。
专家建议,在雷暴发生时,尽量关好门窗,待在室内。更重要的是,雷雨后就算阳光普照也要待在室内一段时间。因为雨水的蒸发会把大量被雷暴击碎的小小颗粒带到空气中。
如果已经被确诊是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在雨季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也可以提前备好预防和缓解药物,一旦急性发作自己可以处理,必要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户外归来可以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
“一边除蒿,一边种蒿”?鄂尔多斯回应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广泛种植的蒿属植物的花粉,被普遍认为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致敏原。
因此,每逢7、8月份的蒿属植物花粉成熟扩散期,内蒙古多地纷纷开展清除蒿草行动以降低其对过敏群体的影响。尽管如此,由于蒿属植物也是当地的治沙“功臣”,也出现了“一边拔蒿,一边种蒿”的尴尬一幕。
近日,就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指出,“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不顾广大对蒿草过敏鼻炎患者健康,依旧飞机播种籽蒿,与除蒿草行动背道而驰。”
对此,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8月10日答复称,“在鄂尔多斯市飞播治沙历程中,籽蒿是该市飞播治沙的重要先锋植物种之一。2022年,鄂尔多斯市完成了天保工程飞播造林最后一次任务,飞播植物种为杨柴、花棒和籽蒿。”
上述答复称,“关于网友反映的飞播籽蒿影响过敏性鼻炎患者健康问题,一是2022年5万亩播区分布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属于远沙大沙的无人区;二是籽蒿为治沙的先锋植物种,生理特性与沙蒿不同,生长2-3年自然消失,治沙初期有显著固沙效果,但飞播多年后,飞播地块基本没有成片籽蒿保存;三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科学结果证明籽蒿是鼻炎的直接致敏原。”
《瞭望》新闻周刊2020年9月就曾报道过内蒙古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一头种沙蒿,另一头拔沙蒿,没有共识,分歧较大,让公众无所适从”。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刘清泉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是过敏性鼻炎的真正过敏原。”
籽蒿、沙蒿均为蒿属植物。据鄂尔多斯市政府网站介绍,“沙蒿”是黑沙蒿和白沙蒿的泛称。其中,白沙蒿(别名籽蒿、圆头蒿)是超旱生沙生植物,生长于荒漠区及荒漠草原地带的流动或半固定沙丘上;黑沙蒿(别名沙蒿、油蒿、鄂尔多斯蒿)是旱生沙生植物,生长于固定沙丘、沙地和覆沙土壤上。
图为医院就诊的患者在排队。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供图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专家观点明确指出籽蒿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主要致敏原之一。据新华网2021年3月报道,研究表明,籽蒿花粉是西北一些地区引起“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刘虹麟 校对:黄 清
审核:何承健 监制:谢华容
总监制:魏凡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