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5日兴国讯(曹岷 焦姣)胡玉春,男,1963年2月生于兴国县。1982年7月毕业于赣南师院中文系,现任兴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兴国县,作为江西省第一大和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孕育了包括肖华、陈奇涵两名上将在内的共56名共和国开国将军。县城拥有众多的红色遗址和旅游资源,包括曾经开设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的潋江书院、建设规模宏大的将军园、缅怀革命烈士的烈士陵园以及毛泽东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等等。是什么样的缘由让兴国县成为江西省第一大将军县?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近些年来兴国县的红色旅游持续遇冷?针对这些问题,时任兴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胡玉春先生给出了一些答案。
从历史角度看将军县
“首先就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地方的人从事什么职业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胡主任解释说,兴国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将军,首先是因为兴国受客家文化影响很大,客家人大多是军人武士的后代,他们有从军尚武的基因,有以征战沙场为荣的传统。他还列举了当年文天祥的诗句作为作证:“兴国人物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阳气,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民族英雄文天祥,当时选择在兴国一带招兵,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觉得兴国人胆子大,不怕打仗。所以说,兴国能成为将军县和兴国大量的从军人数分不开,本质上也就是和客家人从军尚武的传统文化分不开。
“其次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兴国地区贫瘠,太过闭塞,兴国人没有出路。”胡主任说当时有个很流行职业就是挑长担去几百公里外的广州等地去搬运生活必需品回来。农民最苦的时候甚至要卖儿卖女了。所以对兴国人来说参军是求生、求财、求前途的主要出路。苏区兴国县二十三万人口中,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九万多人参军参战,更有成千上万的英勇烈士,长眠沙场,为国捐躯。
兴国红色旅游,缘何发展缓慢?
“我们这里交通还是比较差,市里面到县里没有高速公路。”当被问到兴国县为什么游客却不多的时候,胡主任有些无奈地答道。不仅是公路,兴国县里唯一的一条铁路也存在设备陈旧、档次不高的问题,缺少四通八达的地区交通网,导致了交通瓶颈的产生。交通究竟有多差,胡主任举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例子,有一次他从赣州开车回兴国,7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光堵车就花了1个小时。这样的交通情况人们怎么会愿意出行呢?结果必然阻碍红色旅游的发展。
除了交通不便,胡主任还说其实不论是红色旅游,还是其他旅游,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居民才会选择出行。而实际情况是赣南苏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缺乏出行的经济基础。“据我了解,红色旅游多为短途旅游,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比如赣州、吉安,没有这种消费心理。他们有钱,会想去一趟北京,去一趟广州,而不会选择兴国。”作为一个小县城,历史上虽战功赫赫,但现今却门庭冷落,值得人们思考。
将军县的期盼:敢问路在何方?
“第一,兴国红色旅游最大的问题在于有消费能力的人进不来。”胡主任认为交通不便已经成为制约兴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一味地认为在这里建轻轨或城轨是资源浪费,那兴国的红色旅游势必衰微。
“第二,赣南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走出农业模式,农业的生产效率很低,农民如果只以种田为生,那他们很难成为游客。”胡主任说目前在赣南自发的红色旅游至今没有形成,但是团队旅游还是比较多,他认为中华民族几百年积贫积弱,就是因为当世界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中国落伍了。而要走出固有的农业模式,既要有政府经济方面的扶持,也要老百姓有思想上的改变。
“第三,我个人的观点是赣州的红色旅游投入不应该在赣州,应该在当年红色历史发展点上去推动。”胡主任认为赣州作为赣南的首府,但是它是当年的白区,不适合投入过多的红色旅游资源,这或许是这么多年以来赣州的红色旅游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结语
在采访的结尾,胡主任还针对当下的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文化教育和学历是两码事。文化人是很高雅的人。我们要形成大家爱护文化,向往文化,以文化为荣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化反哺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