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备干部是村(社区)队伍发展壮大的“力量源”和“生力军”。但目前一些村(社区)“后浪”劲头不足,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笔者认为基层党组织还应在思想上、培养上、保障上等多处下功夫,做到标本兼治,解决后备干部“前忧后患”。
要“提认识”,让后备干部“有人当”。目前农村大批青年外出经商务工,后备干部源头不足;村(社区)干部大多“全脱产”上阵还要“加班加点”,许多年轻人“望而生畏”;一些村(社区)认识不清,不懂如何培养后备干部,仅为应付而“备名”。面对此情,除了不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还应不断提高乡镇和村级党组织思想认识,破除只重视现职村干部而忽视后备干部的思想,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真正建立完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确保“兵员充足”,关键时“招之能战”。
要“扩渠道”,让后备干部“进得来”。一些村(社区)对后备干部疏于管理,“抓头不抓尾”,只“备名”不给工作,培养效果不佳;一些群众存在“选谁都一样”的心理,纵容了少数村(社区)在推荐后备干部时“讲关系”,优先考虑自己“身边人”或平时比较“听话”的人,来源渠道更加狭窄。对此,村(社区)党组织应“敞开大门”选人用人,广泛吸收年轻党员,将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储备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坚决破除“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同时有效增加选拔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参与程度,确保选拔过程和结果经得起检验。
要“抓培养”,让后备干部“用得上”。总体看来,很多农村后备干部都是“留守”农村的“闲人”,政治素质不高,干事劲头不足,服务意识淡薄,有的后备干部自己都未能脱贫致富,无法起到带头作用,群众认可度不高,没有“威望”,最后在推荐时往往不“达标”。所以在培养上,基层党组织还应充分利用乡镇党校、远程教育、互联网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后备干部理论和素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设岗定责,有针对性将后备干部推荐到村(社区)“几大员”或党(村)小组长等岗位上锻炼,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坚持“优胜劣汰”,提升后备干部发展质量。
要“强保障”,让后备干部“留得住”。当下,村(社区)干部总体出路不宽,有的后备干部看不到“希望”,认为“没前途”,有的认为村级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有的认为村里“池塘太小”,向往“大海”,对后备干部身份荣誉感不强,工作“不上心”,眼睛“向外瞟”,抱着“看到好的就要走”的心态,稳定性较低。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方面要优化待遇保障,多渠道提高村(社区)干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增强村(社区)岗位的吸引力,真正发挥待遇留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搭建发展平台,让后备干部择优进入村“两委”班子,也可推荐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成就感和事业感,实现用事业留人。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委组织部 马燕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