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是关键,潜水艇工作原理全探秘

百年前,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中,创造了潜水艇“鹦鹉螺号”这个概念,开启了人类探索海洋秘境的大门。时过今日,潜水艇已经成为我们常规的海洋探测工具。但其复杂的工作原理,可能还远未为公众所了解。

我们熟悉的潜水艇外形笨拙,缓慢地在阳光下移动,在海面上形成镜像。但真正的潜水艇,则如同“鹦鹉螺号”一般,搭载着人类的想象,自由穿梭于光线无法到达的幽蓝深海。

那么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航行?其原理远比看上去复杂。压强、排水量、重心控制等多种原理融会贯通,最终造就了这样精密的水下航行工具。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潜水艇的神秘面纱,全方位解读它的工作奥秘......

当一个物体浸入流体中时,流体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其实源自于一个科学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全部或部分浸入流体中时,流体会向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呢?原因在于重力作用,流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上面的流体会对下面的流体产生压力,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上下流体互相挤压,产生压强,这一点与固态物体的相互挤压是相同的。但是与固体只承受向下的挤压不同,同一位置流体的压强是向四面八方且处处大小相等的。

根据上述原理,液体的越深处压强就越大,正是由于流体重力引起的上下压强差,导致当有物体排开一定体积的流体时,下表面的压强大,上表面的压强小,从而产生了浮力,并且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根据密度的不同,物体的重力可能大于或小于被排开的流体的重力。当物理重力大于排开流体的重力(浮力),物体将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将上浮。

也可以这样讲,在重力作用下,流体争先恐后地向下“挤”,而浸入流体的物体则被向上推。如果能推动,那么物体上浮,如果物体太重了,流体推不动,那么物体下沉。

说到潜艇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不得不说到鱼了,潜水艇借鉴了鱼鳔的工作原理。鱼鳔俗称鱼泡,是鱼游泳时的水中深浅位置调节器,也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鱼泡中充满了空气。前面说到只要改变重力和浮力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就能实现上浮与下沉。当鱼想要上浮时,只需要控制肌肉,让鱼鳔体积增大,让鱼的身体鼓起来,增大排水量,从而增加浮力使鱼浮起来;相反,当鱼想要下沉,只需要让鱼鳔体积减小,鱼身变扁,排水量减小,浮力减小,鱼自然就沉下水了。当然鱼的游动过程很复杂,并且鱼鳍的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鱼鳔所起的深度调节作用与鱼鳍一起帮助鱼在水中“翱翔”。

潜艇借鉴了这一工作原理,但是潜艇是一个笨重的“铁皮怪”,不能像鱼一样通过“涨大”、“收缩”身体来增加浮力,但是潜艇内有个大水箱,我们可以控制水进入潜艇的水箱,从而改变自重。潜艇体积很大,当它全身浸入水中时,周围的水向潜艇提供的浮力一般比潜艇重力更大。为了使潜艇向下沉或向上浮,船员可以通过调节船内水箱的水量来改变潜艇的重量。如果想下潜,就要往水箱内注入一些水,增加重量,潜艇就会慢慢向下沉。如果想上浮,就从水箱内排出一些水,减轻重量,潜艇就会慢慢上浮。

当然,和鱼一样,潜艇上其他运动装置。如驱动用的螺旋桨,船员可以控制桨叶的转动来推动潜艇在水中向前或向后航行,以及控制转向的船头舵等。除此之外,潜艇还有动力推进系统、重心控制系统、深度控制系统、生命支持系统、弹射逃生系统、导航系统、武装系统等,以支持潜艇完成各种水下作业。

作为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潜艇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海底世界的大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潜艇的性能和功能日益完善,从最初的军用到现在的科研多功能用途。各种先进的技术如声纳、水下摄像等设备让潜艇能更深入地观察和记录海底世界。当今潜艇不仅可以在水下停留更长时间,而且搭载更精密的探测仪器。

可以预见,随着材料、动力以及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潜艇将成为揭开海洋奥秘的更加强大和高效的工具。我们期待潜艇能带回更多有关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及环境的宝贵信息,让人类对这个蓝色星球有更深远的了解。

参考文献

[1]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185584

[2]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268663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D%9B%E8%89%87

[4]https://engineeringinsider.org/submarine-principles-design-working/

来源:力学科普

编辑:张宇   校对:敖雯菲

审核:张月华   何承健

监制:谢华容

总监制:魏凡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